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
根据财政部《关于组织召开2010年度和2011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财教便函〔2010〕12号)要求,2010年度和2011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为确保项目申报工作的顺利召开,我部在广泛征集环保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和“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重点,经认真研究,提出了《2010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请各有关单位按照《指南》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要求持续组织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1.项目必须符合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支持范围和《指南》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为环境管理给予直接的科技支撑。同时,避免与当前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地方科技计划重复。
2.项目建议单位必须具有国内法人资格和独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综合能力,鼓励优势单位进行产学研用组合。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原则上在60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每年(含跨年度陆续在)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同期只能主持一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过去三年没有科研信用管理不良记录。
二、申报时间
项目建议书(格式可在http://kjs.mep.gov.cn/gyxhykyzx/下载)一式二份加盖单位公章后,于2010年2月28日前报送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同时,将申报材料电子版发送至邮箱:hbgyxm@126.com。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科技开展处(邮编100035)
联系人:陈胜 禹军
电话:(010)6655620666556208
传真:(010)66556206
E-mail:hbgyxm@126.com
附件:2010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二○一○年二月十一日
主题词:环保 公益性 科研专项 申报 通知
附件:
2010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为实行2010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工作,依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和我部近期工作重点,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出”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部研究提出了《2010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确定以下研究领域和专题作为2010年度和2011年度环境保护公益行业科研专项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大气环境领域
针对臭氧、细粒子等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控制问题,以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2010年重点召开区域光化学和细粒子污染监控和预报、能见度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影响以及区域协调联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途径和管理机制研究。
针对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低,公众观感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不一致等问题,2011年召开城市大气质量评价体系、局地尺度空气质量模式和预报以及城市空气污染减排策略和管理机制研究。
针对重金属、POPs等有毒空气污染物污染问题,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2010年重点召开典型行业有毒空气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针对空气污染物跨境输送问题,以增强环境外交应对能力为目标,2011年召开常规空气污染物、有毒空气污染物跨境输送过程监测和模拟、输送通量计算及其与周边国家酸沉降、臭氧污染相互影响,提出东亚空气污染控制谈判策略。
针对气候变化问题,以有助于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低碳经济为目标,2010年召开CO2减排潜力与控制政策、非CO2类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源估算及控制技术,以及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控制策略研究。2011年召开低碳开展技术途径和政策研究。
二、水环境领域
该领域要注意避免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的重叠。
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加剧、污染状况不清,缺乏控制和修复技术及对策的问题,以初步构建地下水污染诊断、评价、控制的管理技术体系为目标,2010年重点召开区域地下水污染时空变化的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评估监测技术体系的有效性;构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基于风险的地下水安全保障的管理技术体系;研发适于污染场地地下水高浓度难降解复合污染物高效净化技术与设备。
针对我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物减排面临长期压力、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饮用水源地监管体系缺乏的问题,2011年,召开重点流域/区域主要污染物控制途径与减排策略研究,选择若干重点行业召开污染减排技术筛选与评估研究以及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和管理技术研究。
三、土壤环境领域
针对我国当前突出存在的农田土壤农用化学品环境污染问题,2011年重点研究化肥、农药和农用高分子材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途径和控制方法,尤其是设施农业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环境风险和关键控制技术。
针对我国城市工业场地土壤中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问题,面向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安全利用的紧迫需求,2011年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土壤中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
针对石油、化工、工业废物处理处置等典型高风险污染场地环境监管问题,2011年重点召开场地特征污染物快速识别和监测新方法、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和场地修复技术规范研究。
针对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刚刚起步,国家土壤环境监管支撑技术体系建设不完整的实际需求,2010年重点召开系统的前期研究,研究制定我国土壤环境保护专项技术中长期研究计划,并提出重大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建议。召开支撑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科研技术研究。
四、生态领域
针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等问题,以维护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2010年重点研究三江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综合监测与评价以及管理技术。
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与破坏等问题,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2011年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生态风险评价、环境应急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重建关键技术体系。
针对农村生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保护和恢复农村自然生态功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2010年重点召开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筛选与评估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及其配套政策研究。
五、固体废物及化学品领域
针对危险废物、化学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特殊危害、现有污染防治与管理水平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差距,2010年重点召开医药废渣、煤化工残渣、有色金属矿渣及其冶炼渣等影响面较大的特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过程及其再生产品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和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召开水泥窑、电厂锅炉、炼铁高炉等工业窑炉以及生活垃圾焚烧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召开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最佳管理模式和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召开有毒化学品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
针对居民生活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和经济开展的压力,2011年重点研发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和城市污泥处理处置过程对周围人群健康风险和环境生态风险的长效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监测与社会监督技术体系。
针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率低、环境威胁大的现状,以有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为目标,2010年重点召开尾矿渣、冶炼渣、化学石膏等废物的处理处置、综合利用、生态恢复及其无害化管理技术研究。
针对国际履约的技术需求,2011年重点召开汞和新增POPs的产生与排放、迁移转化和降解机理及其环境影响和控制技术研究,以及履约过程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成本评估研究。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废物进出口体系,召开贸易全球化形势下国际资源大循环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与管理模式研究。
六、核与辐射领域
针对核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不健全的问题,要实现建立自己完整的核电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目标,2010年重点召开支撑我国先进核电厂核安全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技术研究。
针对核与辐射监管信息平台、省级和地级市监管组织信息系统、核应急响应平台系统等条件不足的问题,以实现核与辐射监管信息管理现代化为目标,2011年重点召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七、重金属污染控制专题
针对我国汞、铅、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的紧迫形势和污染来源不清楚的现状,以实现准确判断污染来源为目标,在2010年重点研究重点地区或典型行业的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技术与污染过程分析。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重金属健康风险和污染范围等问题,以保障人体健康为目标,在2010年重点研究重金属污染健康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重点防控区域划分及风险分级技术研究以及健康损害标准补偿指标体系。
针对我国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体系不完整的现状,以实现重金属及时准确监测为目标,2011年重点完善常规监测及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召开重金属在线监测和核查技术研究,召开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重金属污染预警和预报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涉及重金属行业监管体系,以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管控为目标,2010年重点完善不同行业重金属排放标准、不同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支撑技术,重金属排放标准、环境标准、健康标准及其兼容性研究,完善重金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方法,建立科研有效的监管体系。
八、环境基准专题
针对我国尚无环境基准体系,环境标准的制定缺乏科研依据的现状,顺利获得召开环境基准的方法学和关键支撑技术预研究,初步实现构建我国环境基准体系框架的目标。2010年主要召开:调研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和环境基准体系构架、基准方法学和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筛选适合我国借鉴的参考数据和技术方法。进一步确定我国环境基准的基本类型以及水、气、土各类环境基准的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研究环境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基础数据需求和获取、以及基准推导和计算模型等基准方法学;研发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紧迫需求的各种风险筛查、分析监测、毒性测试、效应筛选、暴露评估等关键支撑技术。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构建我国环境基准目标污染物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框架和技术支撑平台,制定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研究的中长期路线图,提出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方案建议。2011年召开针对水、气、土不同环境介质的特征污染物的环境基准典型案例研究。
九、其他
针对当前环保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以及突发性环境事件等其他急需解决的问题召开研究。
来源:国家环境保护部
生态环境部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行知科技
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新华医药集团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华鲁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聊城环保局
菏泽环保局
滨州环保局
德州环保局
临沂环保局
莱芜环保局
日照环保局
威海环保局
泰安环保局
济宁环保局
潍坊环保局
烟台环保局
东营环保局
枣庄环保局
淄博环保局
青岛环保局
济南环保局
四川省环科院
黑龙江环科院
新疆环科院
山西环保局
陕西环保局
吉林省环科院
辽宁省环科院
海南环保局
贵州省环科院
云南省环科院
广西环保局
广东环保局
河北环科院
湖北省环科院
浙江省环科院
甘肃环保局
福建省环科院
重庆市环科院
上海市环科院
北京市环科院
江苏省环科院
江苏省环科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香港环保署
美国环保署
日本环境保护局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