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专有技术/成果名称 |
技术/成果优势 |
适用范围 |
1 |
基于功能可持续的人工湿地处理低污染水技术及其应用 |
采用空气隔离层保温、优化单元格分级、布水、填料级配、导流排空等技术,解决潜流湿地冬季处理低效问题,能使低污染水中的COD污染负荷可削减40%以上,总氮负荷可削减30%以上,堵塞周期延长至5-10年。 |
河道微污染水、污水厂尾水生态治理、湖水原位生态治理 |
2 |
基于功能可持续的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
将多级串联水动力优化、人工强化、生态系统构建等工艺技术与园林景观的构建思路有机结合,提升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四季出水稳定性和生态景观效益。 |
河道微污染水、污水厂尾水生态治理、湖水原位生态治理 |
3 |
规模化多级串联河道走廊人工湿地构建技术 |
顺利获得构建多级串联、旱湿交替的河道微生态环境,提升规模化河道走廊人工湿地的自净能力和水质稳定性,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 |
黑臭水体治理、河湖水生态改善 |
4 |
制革及毛皮加工行业废水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
针对皮革及毛皮加工行业废水COD总氮达标难度大、污泥处置难等瓶颈问题,采用多项技术及其集成,从分质预处理、生物强化、深度处理等环节系统解决了行业水污染问题,较现有技术降低成本40%。 |
皮革及毛皮加工企业及园区废水处理 |
5 |
“MBBR+PACT”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
顺利获得将活性炭吸附与生物膜处理技术的有机耦合,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给予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和COD的去除率。 |
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处理 |
6 |
生物增效耦合吸附制革废水处理技术 |
顺利获得“废水诱导+活性炭载体”联用技术处理制革废水,在不投加化学药剂的情况下,使处理后的废水COD小于100mg/L,氨氮小于10mg/L,总氮小于40mg/L,较现有技术减少85%的剩余污泥,同时可消除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恶臭物质. |
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处理 |
7 |
用于制革园区污水处理的组合工艺 |
将“MBBR+PACT”生物强化处理与反硝化深床滤池和臭氧高级氧化”高效集成,可使制革工业园区废水治理系统出水COD≤40mg/L、NH3-N≤1mg/L、TN≤15mg/L、TP≤0.4mg/L。 |
高氨氮、难降解废水工业园区废水处理 |
8 |
多因子污染环境事件特征指标筛选及小尺度污染场地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
该技术综合分析污染场地特点,运用分批次、分梯度采样、检测的方法,以较低成本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复杂环境污染事件多因子污染环境事件特征指标的筛选评价难题,提高了鉴定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
适用于综合性化工企业或化工园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特征污染物筛查;不明填埋物的小尺度污染场地采样检测工作。 |
9 |
自然水域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移动加药工艺及装置 |
根据河流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运移方式的模拟结果,采用精准牵引移动加药技术方法,缩短了浓差扩散吸附路径,提高了药剂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和反应的效率,避免了二次污染,并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 |
突发环境事故背景下自然水域中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三致”物质等)的应急去除。 |
10 |
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关键技术 |
发明了新型底泥疏浚装备及疏浚过程精确控制方法;研制出实现梯级筛分淋洗功能的多级自控筛分装置;突破了底泥异位治理过程中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等关键技术难题;首次将底泥异位治理系统解构为运行相对独立的工艺模块,实现治理系统的工艺模块化及多目标优化,可为不同治理需求和实施条件的底泥异位治理工程给予技术支撑。 |
可广泛应用于河流、水库、湖泊、入海滩涂、渗坑、工业污染场地等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 |
11 |
MC1微生物有机营养剂 |
该产品含有丰富的植物多糖和微量元素,均衡生化体系营养,协同促进难降解物质降解,提高生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
用于生化处理系统的微生物驯化、增殖及活性提高,解决由于冲击负荷、营养不均衡导致的污泥膨胀、系统修复。 |
12 |
MP-1富活磷营养剂 |
该产品以磷元素为主,并富含大量天然的C、N元素,同时含有酵母中提取的微生物生长促进剂。一方面可以避免磷与废水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不溶物,从而减少磷的流失;另一方面利用这些有机酸作为载体,可以促进微生物对磷的吸收,提高磷的利用率。 |
适用于废水含盐量较高、缺乏磷元素的废水生化系统。 |
13 |
BE-1高效生物增效剂 |
高效生物增效剂是针对难降解工业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增效而设计的“菌酶”复合体系,具有改善生化系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提升生化系统功能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从而达到显著提升废水生化系统抗冲击能力和废水生化系统对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的目的。 |
适用于化工园区废水、焦化废水、制药废水、造纸废水、制革废水、环氧氯丙烷废水、硝基苯废水、煤化工废水等高含盐、难降解废水生化系统的生物增效。 |
14 |
SL-1活性污泥调理剂 |
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活性污泥污泥结构及活性的调理和修复,对受冲击生物处理系统的污泥活性修复及出现污泥膨胀的生化系统具有显著效果。 |
适用于因受到冲击而污泥解体的生化系统,还可解决系统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 |
15 |
强化混凝技术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该技术可根据水质特点,分别采用预曝气、催化预氧化、化学预氧化等措施强化混凝效果,可在常规混凝技术的基础上,提高COD去除率30-60 % 。 |
可用于常规混凝效果差、还原性物质多、胶体及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占比高的废水深度处理 |
16 |
Cr(Ⅵ)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还原稳定化修复技术 |
研制出适应不同污染浓度的微生物营养剂、生化耦合还原药剂、化学还原稳定化修复药剂及其使用方法,实现绿色安全修复;构建了多种原位/异位修复反应系统及方法,开发配套的原位/异位土壤修复成套设备,灵活组合还原稳定化修复工艺,实现异位/原位 Cr(Ⅵ)污染土壤修复的规模化工程应用,并在多个工程实践,修复效果好、效率高、经济实用,实现了设备成套化。 |
可应用Cr(Ⅵ)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底泥等治理。 |
17 |
山东省大气污染源信息填报系统开发及应用 |
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软件架构,以Web工具和数据库Mysql为开发工具,开发了山东省大气污染源信息填报系统,实现了大气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实时动态更新和查询、统计与计算分析,为大气污染源信息化管理与污染排放决策给予了信息支持。 |
适用于山东省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包括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编制,环境网格化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施策等。 |
18 |
环境空气网格模型在规划环评中的技术应用 |
模型基于“一个大气理论”,能够模拟复杂的PM2.5的一次与二次转化,O3与前体物VOCs、NOx的反应关系,能较准确反映区域周边PM2.5与O3变化。适用于大尺度空间范围项目污染物模拟。 |
可用于规划环评中PM2.5与O3的预测;可召开秋冬季减排评估、O3敏感性分析以及重污染预警预测等一系列大气治理相关研究。 |
19 |
基于多技术验证的大气质量改善效果评估 |
本评价体系集合天气学分析、后向轨迹污染输送分析、中尺度气象模式WRF、CALMET气象场再分析、多源CALPUFF(突破源与网格限制)预测等多种技术,弥补了减排量与环境改善不能准确定量化的缺点。 |
可在中尺度范围内准确模拟与校验不同削减方案的环境改善情况,为政府决策给予了数值化环境响应分析。 |
20 |
高渗透性复杂地质条件危险废物安全填埋防渗技术 |
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渗基层+双层复合防渗层的防渗结构、合理分区及高分子合成粘土替代粘土等技术优化措施, 解决了项目厂址天然防渗层渗透系数大的问题,能够增加填埋库容、提高刚性防渗基底渗透系数和在线渗漏定位检测能力。 |
可以解决传统柔性填埋场防渗效果差和安全等级低等问题。 |
21 |
沉水植被构建技术 |
采用河沙室温育苗、基底改善\工程菌强化及植物种群搭配等措施,提高了沉水植物种植的成活率、水质净化效果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山东环境监控综合楼办公区“治、用、保”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乌河河道走廊湿地等项目。 |
适用于表面流人工湿地 |
22 |
农村废弃坑塘环境污染整治之“原位+异地+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
顺利获得对农村废弃坑塘等存量固废污染物堆存场的周边环境分析及污染评估,因地制宜制定处理修复方案,在完成固废处理处置的同时修复周边环境,建成景观公园。现在已列为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示范工程,在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
适用于废弃坑塘、简易垃圾填埋场等存量污染物堆存场所生态修复。 |
23 |
水动力模型在地表水环境决策中的应用 |
利用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参数率定与验证,搭建出模拟精度高的预测模型,具有情景多样化、计算速度快、预测精度高等优势。联合ArcGIS、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水体流动和水污染扩散动态可视化。 |
适用于水环境智慧环保平台的搭建,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排污口设置等水污染管控给予理论依据。 |
生态环境部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行知科技
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新华医药集团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华鲁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聊城环保局
菏泽环保局
滨州环保局
德州环保局
临沂环保局
莱芜环保局
日照环保局
威海环保局
泰安环保局
济宁环保局
潍坊环保局
烟台环保局
东营环保局
枣庄环保局
淄博环保局
青岛环保局
济南环保局
四川省环科院
黑龙江环科院
新疆环科院
山西环保局
陕西环保局
吉林省环科院
辽宁省环科院
海南环保局
贵州省环科院
云南省环科院
广西环保局
广东环保局
河北环科院
湖北省环科院
浙江省环科院
甘肃环保局
福建省环科院
重庆市环科院
上海市环科院
北京市环科院
江苏省环科院
江苏省环科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香港环保署
美国环保署
日本环境保护局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